本網通訊員 唐前華
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我懷著無限的希望與與憧憬,離開父母,離開家鄉,來到金竹山公司塘沖煤礦成了一名煤礦工人。可我踏入煤礦卻讓我大失所望,低矮的房屋,坑坑洼洼黑色的泥濘路,竹夾板門,超高設備來礦只能卸廠門外,然后再用人工搬進廠區,讓職工累上一陣子。到了晚上,天沒有黑,全礦的職工家屬就搬來凳子、椅子,擠在草坪看露天電影。
建礦初期,塘沖煤礦生產設施簡陋,機械程度低下,運輸方式是人力推車、背拖籮,勞動強度相當大,工作十分辛苦。采煤工作面大多是采用穿洞式的開采方法,工人們在工作面采煤如同在悶罐子里一樣熱得難受。當時使用的都是木支護和竹子支護,頂板來壓,竹子就劈哩啪啦如放炮竹,工人嚇得拼命往外跑。掘進巷道更是苦不堪言,主要是水泥支架和切墻戴帽,支架笨重,支護工序繁雜,如果一炮震倒幾付棚子,沒有幾個班扶棚,就無法恢復生產,生產效率極為低下。
??? 如今,沐浴著礦井改革改制30年的春風,目睹著歷屆礦工們歷盡艱辛,頑強拚搏,堅持改革改制,狠抓礦井改造,大興礦區福利建設。礦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了具有塘沖煤礦特色的礦區文化,建設成了集各種生產、生活設施配套齊全的中型企業。地面樓房高聳,礦區路面全部變成了干凈的水泥硬化路面,礦大門已改造成了現代時尚的金屬自動門。礦區職工的生活更是日新月異,家家有了自己的家庭影院,礦區有了自己的有線電視網絡,不會有人擠草坪看電影,許多的家庭購買了家用電腦,飯余班后,天南地北上網聊天,玩游戲。井下和以前更是兩重天。在大力實施質量標準化建設和先進科技的應用下,巖巷開拓掘進不再采用傳統的砌墻戴帽支護,全部實施光爆網噴,扒巖機出碴,巷道成形快,質量高表面光滑,干凈整潔;采煤工作面用液壓頂與兀梁成組邁步的先進開采工藝。煤巷掘進,全封閉式的梯形型金屬棚一節節往前延伸,宛如鋼鐵城墻般堅固。煤、碴運輸,主坪垌有一次拖運50個重車的12電機車,各個頭、面有小機車調節集散車輛。計算機技術在瓦斯管理、配電管理、提升系統等領域得到了充分應用,實行了電腦控制,井下所有工作面都裝有瓦斯自動報警斷電儀、遙測器,在地面可以看到瓦斯的涌出情況。同時,建立了地面電子監控眼,自井口到工業區進行了24小時監控,有效地加強了礦區的管理
這一系列的變化正是改革開放30年的巨變,更是凝聚著歷屆煤礦工人的汗水和心血。通過20年的鐵心建設,確保了安全生產持續穩定好轉,并將逐步打造成國家質量標準化礦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