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長沙礦業集團五畝沖煤礦賈運仲
本報記者 姚仲秋 通訊員 顏景桂 彭建新
2002年3月,賈運仲從一名地地道道的湘西土家族農民跨入長沙礦業集團五畝沖煤礦的大門。憑著滿腔熱血,無限忠誠和對煤礦的一往情深,短短的五年時間,他不僅熟練掌握了煤炭開采的十八般武藝,成為職工群眾交口稱贊的采煤大工,而且連續五年被礦評為優秀員工,2005年度和2006年度還連續被評為公司勞動模范。樸實的性格中蘊藏著如火的情愫,平凡的外表下飽含著驚人的力量。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賈運仲以驕人的業績,突出的貢獻,完成了他從土家農民到技術全能,手藝高超的采煤行家的人生傳奇。
采煤大工
今年40歲的賈運仲是常德石門縣土家族人。世代深居山區,養成了他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秉性。2002年春節過后,經人介紹,他來到五畝沖煤礦,參加培訓班過后,分配在湘煤37隊一分隊采煤,跨入了煤礦工人的行列。走出湘西的群山環抱,投入礦山的火熱生活,賈運仲感覺一切都是全新的。采煤的每一道工序,礦井的每一個巷道,是那樣新奇陌生。一切從頭開始,下井的第一天起,他暗暗打定主意,要做就做最好,要當就當大師傅!一定在煤礦干出一番成績來。從鏟煤、放頂、支柱等最初的采煤技術學起,賈運仲不懂就問,潛心學習。隊里的領導和老工人們見這個憨厚的漢子如此執著,都對他高看一眼,都愿意把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就這樣,賈運仲采煤技術突飛猛進。不到半年的時間,他就當上了隊里一致公認的大工。
煤礦的艱苦與他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五年多來,賈運仲總是最先到工作面,了解作業地點的安全生產情況,而出班卻常常走在最后,每班工作10個小時以上是常事。工作中,他勇挑重擔,不講價錢,哪里條件最差,工作難度最大,他就出現在哪里,難題不解決,問題不處理,他絕不放手。在干采煤大工四年多的時間里,他運用自己嫻熟高超的技術,先后處理各種地質條件十分復雜,難度極大的爛垱頭達200多處,平均每年達70處以上。工作面有處理不了的困難找賈運仲,有技術難關不能突破找賈運仲,他成了全隊領導和工友們從內心認可的采煤高手。
五年多來,賈運仲同志年年出滿勤,班班干滿點,超額完成生產任務。2002年3月至2007年6月止,他共出勤1865天,月平均出勤達29.6天,架棚9325架,折合生產原煤20000多噸,創造經濟價值達680萬元,同時,做到了安全無事故,無違章。
拖柱大王
2005年10月,5101工作面撤退,最后一段淋水大、巷道矮,運柱梁成了大難題。藝高人大膽的賈運仲一個人冒著危險,在淋水如注,低矮不到一米高的巷道里匍匐前行,憑著技術和頑強的毅力,創下兩個班連續作業,拖運柱梁286個的佳績,最后把所有的單體支柱拖了出來,出色地完成了該項工作任務,保證了工作面接替正常。有人笑他傻,更多的是佩服他的技藝和能力。可賈運仲只是說“這是我的工作”。 今年春節,賈運仲加班護面,因工作面開采不久,要增加大量支柱,隊干問他是否愿意背,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三,在這四天里,賈運仲利用搞好采面支護的剩余時間,從下山背支柱到工作面共105個,為隊節后恢復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大家也異口同聲地把“拖柱大王”綽號送給了賈運仲。
2005年12月,因工作面接替緊張,礦里安排湘煤37隊擔負一段煤巷掘進工作,有一班,正是賈運仲做大工,一進班,發現有空頂隱患。他立即安排抬鉗子和假樹,當時有的同志說“抬了鉗子,還抬什么假樹?這不是浪費人力、物力,又增加了成本嗎?”賈運仲一邊帶頭干,一邊對同事們說:“這地方復雜,不能大意,萬一空頂來壓,光有鉗子是支撐不了的,會出事故。”加強支護后,剛開始生產,他聽到頭頂上有掉渣的聲音,連忙對身邊的同志大喊“快跑!”,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大家退出了十多米,一聲巨響,空頂大面積來壓,打得當頭棚子、假樹發出陣陣響聲,等壓力平衡后,再進當頭看,整個棚子足足下沉了兩公寸,但都未垮。同志們這時才意味深長地說“要不是賈運仲把關,說不定我們全被埋住了!”
人生大義
愛礦山、愛事業、愛集體、愛同志。賈運仲同志雖然文化不高,但他抱定樸素的人生追求和做人準則,并始終如一地堅持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參加工作五年,他有四年的春節是在井下度過的,今年三月份以來,隊里任務重,人手少,賈運仲天天工作在井下一線,連續四個月沒有休息一天。五年多來,他加班時間達數千個小時。家有妻兒老小,但他更加放不下的是井下,是工作。工作面他與同事們摸爬滾打在一起,上井后,他與同事們情同手足。當別人在生活上出現困難時,賈運仲總會盡力伸出援助之手。去年12月中旬,同事李云的兒子患病,需要近萬元的入院費,且他家里很困難。聞信后,賈運仲把1500元送到他手中。
無數汗水映出了他無私奉獻的光和熱。賈運仲把人生最大的快慰和目標鎖定在了煤礦,把他最多的心血傾注在了采煤這個艱苦而光榮的崗位上,今年9月他被評為全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受到溫家寶總理的親切接見。
|